春天乍暖還寒,也是流感及一些傳染病的高發季。2月14日,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舉行的“基層中醫藥服務惠及百姓健康”專題發布會上,中醫專家從飲食、作息、運動、情志調理等方面,為不同人群提供春季養生建議,并針對兒童及老年人常見健康問題提出中醫藥干預措施。
春季養生 注重養肝健脾、潤燥防寒
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張晉表示,中醫認為,春季陽氣升發,與肝相應。如果肝血不足,人就容易出現疲乏困倦;如果疏泄失調,就會出現肝氣郁結,同時也有可能出現肝火上炎,甚至影響到脾胃,需注重養肝健脾、潤燥防寒。張晉從四方面提出建議:
飲食調養:少酸增甘,潤燥護脾。春季宜選擇辛甘發散的食物以助陽氣升發,如香椿、蘿卜、薺菜等,避免過量食用酸澀食物(如山楂、檸檬)抑制肝氣。推薦兩款食療方:一是青絲烙:青蘿卜、胡蘿卜切絲,加面粉、雞蛋及白芷煎成餅,可健脾祛濕、行氣消脹;二是三皮飲:蘿卜皮、橘皮、梨皮煮水飲用,可潤燥止咳、消食行氣。針對春燥,建議食用藕和馬蹄,脾胃虛寒者可搭配小米粥或南瓜粥以護脾。
作息調整:夜臥早起,避風防寒。春季宜“夜臥早起”(盡量晚11點前入睡,早7點前起床),借助陽光升發陽氣。外出需注意“春捂”,尤其保護頭頸、肩背部,避免倒春寒侵襲。過敏體質者建議佩戴口罩。
科學運動:梳頭導郁,升發陽氣。推薦太極拳、八段錦等輕柔運動,避免過度出汗。晨起梳頭120下可疏通頭部經絡,重點按摩百會穴(提神醒腦)、四神聰穴(改善失眠焦慮)及神庭穴(緩解頭暈鼻塞)。
情志調理:疏肝解郁,靜心養神。春季易肝氣郁結,推薦飲用“三花茶”(玳玳花、玫瑰花、白梅花)疏肝行氣。保持心態平和,避免情緒波動過大。